谏太宗十思疏

魏徵唐朝238

原文

  臣闻: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 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,一定要稳固它的根;想要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思国之治,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
 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,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。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,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,(也)知道这是不可能的,更何况(您这)聪明睿智(的人)呢?
  人君当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,将崇极天之峻,永保无疆之休。
  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,在天地间尊大,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,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。
  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德不处其厚,情不胜其欲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
 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,戒奢侈,行节俭,道德不能保持宽厚,性情不能克服欲望,这也(如同)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,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。
  (思国一作:望国)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莫不殷忧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,有善始者实繁,能克终者盖寡。
  (古代)所有的帝王,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,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,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。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,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。
点击展示全部∨

注释

1.长(zhǎng):生长。 2.固其根本:使它的根本牢固。本,树根。 3.浚(jùn):疏通,挖深。 4.在下愚: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。 5.明哲:聪明睿智(的人)。 6.当神器之重: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。神器,指帝位。古时认为"君权神授",所以称帝位为"神器"。 7.域中:指天地之间。 8.休:美。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。 9.凡百元首:所有的元首,泛指古代的帝王。 10.承天景命:承受了上天赋予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  《旧唐书》曾赞扬魏征的奏疏"可为万代王者法"。对于魏征这篇奏疏,唐太宗非常重视,说它是"言穷切至",使得自己"披览亡倦,每达宵分"。他还曾使用"载舟覆舟"的比喻来训戒太子。宋、明、清三代的一些君主,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,用以规戒自己。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。即使到了现代,文中"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"的观点,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。这篇奏疏,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,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。文章根据唐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魏徵

魏徵 (唐朝)

魏徵(580年-643年2月11日),字玄成,钜鹿郡(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,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)人,唐朝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因直言进谏,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“贞观之治”的大业,被后人称为“一代名相”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魏徵病死。官至光禄大夫,封郑国公,谥号“文贞”。葬礼从简。同年入凌烟阁。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。著有《隋书》序论,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齐书》的总论等。其言论多见《贞观政要》。其中最著名,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---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