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刘大校书

高适唐朝26

原文

昔日京华去,知君才望新。
当年我应征去往京城,才得知您的才能声望。
应犹作赋好,莫叹在官贫。
您文章写得如此之好,不必感慨为官俸禄不高。
且复伤远别,不然愁此身。
又要为远别而感伤,不仅是由于自身前途渺茫。
点击展示全部∨

注释

刘大:即刘眘虚。《西江志》卷六十六引郭子章《豫章书》:“刘眘虚字全乙,新吴人。……开元中,举宏辞,累官崇文馆校书郎。与孟浩然、王昌龄相友善。”据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,王昌龄中博学宏词科在开元二十二年(734),王有《送刘眘虚归取宏辞解》诗,刘眘虚中第当在同年。孟浩然有《九日龙沙作寄刘大眘虚》诗。王士祯《渔洋诗话》说刘眘虚字挺卿,即李华《三贤论》中所称者。实则刘挺卿为刘知几之子,与高适亦有交往,但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暂无信息

作者介绍

高适

高适 (唐朝)

高适(700年—765年),汉族。字达夫、仲武,景县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睢阳(今河南商丘)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高常侍。少孤贫,爱交游,有游侠之风,并以建功立业自期。20岁西游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功名未就而返。开元20年去蓟北,体验了边塞生活。后漫游梁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)。天宝三载,与李白、杜甫、岑参同游梁园(今河南商丘),结下亲密友谊,成为文坛佳话。天宝八载(749年),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,50岁应举中第,授封丘尉。十一载,因不忍“鞭挞黎庶”和不甘“拜迎官长”而辞官,又一次到长安。次年入陇右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,为掌书记。安史之乱后,曾任淮南节度使、彭州刺史、蜀州刺史、剑南节度使等职,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永泰元年(765年)卒,终年65岁,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有《高常侍集》等传世,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、李白、杜甫、何景明、李梦阳而立。后人又把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和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