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桂阳孝廉

高适唐朝19

原文

桂阳年少西入秦,数经甲科犹白身。
桂阳在年轻时就西入秦地,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中举。
即今江海一归客,他日云霄万里人。
虽然现在是回归乡里的普通人,但在他日定会成为超群的非凡人物。

注释

甲科:古代考试科目名。 白身:平民,无官职。 即今:今天,现在。

赏析

  此诗前两句叙写桂阳少年的科场遭遇,数次参考仍未获得功名,有怜惜意味;后两句鼓励对方莫以今日失意为念,以君之才华,他日定当高中,腾身青云指日可待。   整首诗洋溢着年轻人的磊落不平之气和豪迈乐观情绪,高适本人初入长安的遭遇与桂阳少年颇为相似,是以鼓舞对方也是激励自己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。

作者介绍

高适

高适 (唐朝)

高适(700年—765年),汉族。字达夫、仲武,景县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睢阳(今河南商丘)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高常侍。少孤贫,爱交游,有游侠之风,并以建功立业自期。20岁西游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功名未就而返。开元20年去蓟北,体验了边塞生活。后漫游梁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)。天宝三载,与李白、杜甫、岑参同游梁园(今河南商丘),结下亲密友谊,成为文坛佳话。天宝八载(749年),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,50岁应举中第,授封丘尉。十一载,因不忍“鞭挞黎庶”和不甘“拜迎官长”而辞官,又一次到长安。次年入陇右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,为掌书记。安史之乱后,曾任淮南节度使、彭州刺史、蜀州刺史、剑南节度使等职,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永泰元年(765年)卒,终年65岁,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有《高常侍集》等传世,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、李白、杜甫、何景明、李梦阳而立。后人又把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和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