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三义塔

鲁迅近现代24

原文

三义塔者,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,在日本,农人共建。
三义塔是为纪念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那只被救而又死去的鸽子,并埋葬其遗骨之塔。此塔修建于日本,是当地爱好和平的农民共同修建的。
奔霆飞熛歼人子,败井颓垣剩饿鸠。
日本强盗轰炸上海闸北人民,饥饿的鸽子在瓦砾堆中幸存。
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
偶然遇到好心肠的日本友人,把这只劫后的鸪子带回东瀛。鸽子死了还建筑起高塔纪念,日本农民常把它记挂在心田。
点击展示全部∨

注释

塔:对冢上立碑的美称。 鸠:即鸽子,日本人称为"堂鸠"。 三义里: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里弄,焚毁于1932年1月上海抗战中。 奔霆飞熛(biāo):指激战中枪炮和炸弹的轰击焚烧。霆:疾雷;熛:火焰,原作"焰"。 败井:被毁坏了的井。 颓垣(yuān):倒塌了的墙。垣:墙。 值:碰到。 大心:宽厚的心。 瀛洲: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名,这里是指日本。 精禽:指精卫鸟。《山海经》中说: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淹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  创作背景在日军侵华时期,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,于1932年2月作为"服务团长"到中国。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,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,便带回日本,取名"三义",精心喂养。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,他"期待生下小鸽子后,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"。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,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。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,西村博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鲁迅

鲁迅 (近现代)

鲁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原名周樟寿,后改名周树人,字豫山,后改豫才,“鲁迅”是他1918年发表《狂人日记》时所用的笔名,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,浙江绍兴人。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”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