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

高适唐朝21

原文

高阁凭栏槛,中军倚旆旌。 感时常激切,于己即忘情。 河华屯妖气,伊瀍有战声。 愧无戡难策,多谢出师名。 秉钺知恩重,临戎觉命轻。 股肱瞻列岳,唇齿赖长城。 隐隐摧锋势,光光弄印荣。 鲁连真义士,陆逊岂书生。 直道宁殊智,先鞭忽抗行。 楚云随去马,淮月尚连营。 抚剑堪投分,悲歌益不平。 从来重然诺,况值欲横行。

注释

贺兰大夫:即贺兰进明,时任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。 中军:古代行军作战分左、中、右或上、中、下三军,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。 忘情:无喜怒哀乐之情。 河华:黄河与华山的合称。 妖气:因此时关中之地为安史叛军占领,故称。 伊瀍:伊水与瀍水。此处泛指洛阳一带。 戡难:消弭祸乱。 多谢:多有逊色。 秉钺:持斧。借指掌握兵权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武王载斾,有虔秉钺。” 临戎:亲临战阵。 股肱:大腿和胳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 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凭栏远眺忧心国事的情怀。前四句总写,诗人登高望远,见中军旌旗,中原遍地烽火,感慨时局,率军救亡之情激烈迫切,以至于把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;“河华”以下两句补写“感时”,关中为安史叛军占领,中原陷入战乱之中,满目疮痍;“愧无”以下四句写自己面对时局的忧心,愧无平难之策,有惭出师之名,受命知皇恩深重,临战方觉人微命轻;“股肱”二句从对自己壮怀激烈的抒写过渡到对贺兰进明的赞颂称其为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高适

高适 (唐朝)

高适(700年—765年),汉族。字达夫、仲武,景县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睢阳(今河南商丘)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高常侍。少孤贫,爱交游,有游侠之风,并以建功立业自期。20岁西游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功名未就而返。开元20年去蓟北,体验了边塞生活。后漫游梁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)。天宝三载,与李白、杜甫、岑参同游梁园(今河南商丘),结下亲密友谊,成为文坛佳话。天宝八载(749年),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,50岁应举中第,授封丘尉。十一载,因不忍“鞭挞黎庶”和不甘“拜迎官长”而辞官,又一次到长安。次年入陇右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,为掌书记。安史之乱后,曾任淮南节度使、彭州刺史、蜀州刺史、剑南节度使等职,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永泰元年(765年)卒,终年65岁,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有《高常侍集》等传世,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、李白、杜甫、何景明、李梦阳而立。后人又把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和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