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愁

丘逢甲清朝31

原文

春愁难遣强看山,往事惊心泪欲潸。
春愁难以排遣,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,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,不由潸然泪下。
四百万人同一哭,去年今日割台湾。
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,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。

注释

⑴潸(shān):流泪的样子。 ⑵四百万人: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。 ⑶去年今日: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(1895年4月17日),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。

赏析

  此诗仅四句,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、动人心魄,是传诵一时的名篇。首句"春愁难遣强看山",貌似平淡,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。这一句诗中,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《春望》的诗意:"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"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,春天依旧,山水依旧,但国家支离破碎,人民流离失所。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,草绿林青,百花争艳,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。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丘逢甲

丘逢甲 (清朝)

丘逢甲(1864年~1912年),汉族,字仙根,又字吉甫,号蛰庵、仲阏、华严子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山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晚清爱国诗人、教育家、抗日保台志士。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(今广东蕉岭),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,1887年中举人,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1895年5月23日,任义勇军统领;1895年秋内渡广东,先在嘉应和潮州、汕头等地兴办教育,倡导新学,支持康梁维新变法;1903年,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;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、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,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,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雪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。中华民国建国后,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。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,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,终年48岁。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。